为中国夺得首属博览会大奖的珠海人——徐荣村
徐荣村(另名德琼,1822—1874),北岭村人。1851年,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运抵英国伦敦,参加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这段尘封了150年的历史,直到2001年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才大白于天下。
2002年12月2日,徐氏家族的第五代后人、徐荣村的玄孙辈、徐润的曾孙徐希曾参加珠海市首届旅外乡亲恳亲会,并将自己珍藏的《徐愚斋自叙年谱》捐赠给珠海市档案馆。
资料显示,2001年6月,徐希曾向上海世博办出示了《北岭徐氏宗谱》中有关“荣记湖丝”在英京伦敦荣获金银大奖的记载与“小飞人”画幅资料的复印件,得到了世博办的充分重视。世博办经过多方查证,确认了徐希曾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此前中国向国际展览局提交的申办资料中确认: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名叫王滔。王滔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由于徐希曾提供的资料,将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最早时间记录足足提前了16年,使上海申博增添了一枚重重的法码。
这是一段令徐氏家族和中国人骄傲的历史。徐荣村早年离开香山到上海经商,以钻研业务、讲究质量而声誉日盛,先在英商“宝顺洋行”担任买办,后以丝茶兴其业,经商之道“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闻名沪上,很快成为上海的一名巨商。
1851年,英国宣布举办第一属世界博览会。徐荣村偶然地获悉了这个信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当时不为中国同行意识到的商机,于是,“异想天开”的他快速地将自己所经营的“荣记湖丝”打上12包,紧急船运英伦。然而,由于包装不够精致,“荣记湖丝”乍到伦敦,颇受冷遇甚至蔑视。所幸,博览会历时6个月,“金玉其中”的“荣记湖丝”耐住了时间的考验,终于脱颖而出,力挫其他国家包装精美的同类产品,独得金、银大奖,“推君丝为会中第一,中外人无异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颁奖,并赠送“小飞人”画幅以示赞誉。这一历史事实在1884年出版的《北岭徐氏宗谱》和1852年伦敦皇家协会出版的《英国伦敦第一属世博会评奖委员会报告书》(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中都有确凿的记载。《北岭徐氏宗谱》中记载道:“适英国伦敦京城设为大会,五大洲之地挟其宝而往者相望于道。公独寄湖丝十二包载诸四万里而西达于斯会,会中之丝高与山齐,多如蚁聚,视公之丝蔑如也。既而互相比较,反复谛观,万口同声咸以公丝为第一。英国君主闻之喜甚,奖公金银牌各一,又赠画一帧,画作洋人两腋有翼欲飞状,盖祝公货飞行中外也。”2002年3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在龙吴路书库里找到了当年第一届世博会的报告书―――本厚达800多页的英文原版书,其中查到了有关中国人徐荣村的获奖记载:“在中国展区,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说明蚕的故乡的丝绸质量得到了提高。评审团为此授予其奖牌。”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商人,凭借朦胧的世博会意识和出群的商业智慧,在世博会最初的历史上镌刻了惊世一笔,也为徐氏家族铺垫了穿越百年的世博情结。有着强烈经营意识的徐荣村知道,伦敦世博会的成功意味着自己迎来了更多的商机,他请来画匠将奖状上的“小飞人”图案描摹下来,作为以后荣记产品的商标,并为之广为宣传。从此,荣记商品在中外市场上大为畅销,成为极受欢迎的销货,徐荣村的事业也因此越来越红火。然而,徐荣村与世博会的渊源不只于此。1872年,徐荣村又帮助清政府送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分四批赴美的120名留学生中包括日后大名鼎鼎的詹天佑。最新发现的资料显示,中国留学生们参加了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并受到当时美国总统的正式接见。
SITESERVER_PAGE徐荣村将侄子徐润(徐希曾的曾祖父,时年14岁)带往上海。后来徐润的崛起带来了徐氏家庭的鼎盛期。徐润家族的海内外后裔继承其祖辈的传统,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推进中外技术和文化交流。一个半世纪以来,从徐润的父辈开始,徐润家族“春燕衔泥”,代代相传,在中外经济交流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英女王维多利亚赠送给徐荣村的“小飞人”画幅。
徐荣村画像

主力打造多元化的现代SHOPPING MALL商业,汇集了沃尔玛高端山姆会员商店、优衣库、迪卡侬、星巴克等知名品牌主力店。另外,还将加大投入,推进珠海印象城购物中心升级、增加更多体验类新品牌,进一步丰富业态组合,更好地满足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明珠北路338号
联系电话:0756- 8604666
公交路线:6、17、31、33、40、42、 43、687、931、992、993、 999路。
如今享誉全球的“李锦记”系列食品烹调佐料,或许已为千家万户所熟悉,而其原创于珠海南水、创始人李锦裳是南水墟人的史实却鲜为人知。
李锦裳(1862—1922),原籍新会。幼丧父,与母蔡氏靠农耕为生。孤儿寡母受尽村中豪强的欺凌,不得已从新会七堡迁至南水墟定居。初靠开设小食店谋生。母亲逝世后,李锦裳听从村人劝告,白天向蚝民收蚝,晚上熬制蚝油出售。南水历来以产蚝出名,蚝油是调味佳品,时南水有好几户人家靠熬制蚝油出售为生。李锦裳的蚝油煎熬火候得当,浓厦适中,加之他为人热情豪爽,人缘极好,故前来购买者除附近百姓外,江门、石岐、广州、澳门亦有不少客商光顾。1888年,李锦裳请人在店铺上书写“李锦记”招牌。自此,“李锦记”蚝油闻名遐迩,人们也渐渐叫李锦裳为“李锦记”。不料,1902年南水墟发生火灾,半条南水街连同李锦记蚝油庄化为灰烬。李锦记只好携妻带子到澳门谋生,仍以经营“李锦记”蚝油为业,兼营小杂货。1922年12月,李锦裳在澳门逝世,终年60岁。其子李兆南、李兆登继承父业,下断开辟货源,改进制作技术,发展“李锦记蚝油”的经营。
1932年,李兆南将蚝油生产点由澳门向香港扩展。至20世纪50年代,“李锦记蚝油”产销两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雄厚的经济实体,产品逐渐在港澳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打开局面。
1972年,李兆南因年事渐高,由其子李文达掌管业权。李文达较父亲、祖父更具开拓精神和商业意识,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工艺,使产销业务不断拓展。1987年在香港建立新厂,安装11条自动化流水线,使用电脑控制生产过程,除生产传统的蚝油外,还有李锦记系列产品芝麻油、各种酱料和饮料,共10多个品种,产品在东南亚、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自1888年开始,“李锦记”历经100多年的风雨,至20世纪末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经济实体、跨国公司,拥有亿万资产,其系列产品扩展到100多种,且以强劲势头向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发展。
李氏发达后,关心家乡建设。1989年,李锦记集团的总裁李文达遵照祖父李锦裳、父亲李兆南“要关心家乡南水”的遗嘱,到珠海寻根,在南水着手筹建李兆南纪念学校。此后,他多次回到家乡,先后捐款近200万港元,逐步完善李兆南纪念学校的教学大楼、办公大楼、学生宿舍、科学馆和各种教学设施。1999年,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授予李文达“珠海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并由珠海市人民政府颁予荣誉证书、证章。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